肝脏的胆汁分泌功能及与胆红素代谢的关系
肝细胞能不断地合成胆汁酸和分泌胆汁。胆汁中特有化学成分为胆汁酸(胆汁酸盐或胆盐)和胆色素。此外尚有卵磷脂、胆固醇、Na+、K+、Ca++、Mg++、C1-1、HPO4、H2PO4等离子成分以及蛋白质、尿素、激素、酶等。
胆汁在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胆固醇代谢的调节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胆汁可激活胰脂肪酶,加速后者催化脂肪分解的作用。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分溶液中,由此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胆汁还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K的吸收。胆固醇的胆汁酸的前身。大量胆固醇在肝内转化成胆汁酸,并以胆盐形式排入肠道。肠道可以将胆汁酸重吸收,对肝内胆固醇的合成起负反馈作用。胆汁中的胆色素包括胆绿素、胆红素、尿胆元和尿胆素,是铁卟啉化合物(主要是血红蛋白)在体内的分解代谢产物。
衰老的血红蛋白在网状内皮系统破坏,脱去珠蛋白而甩为血红素,也称为亚铁原卟啉。在肝细胞内微粒体的血红素加氧酶(MHO)催化下,a-次甲烯桥从碳原子的两侧断裂,然后产生相等克分子的一氧化碳、铁和胆绿素。胆绿素进一步在可溶性的胆绿素还原酶的催化下,迅速还原成胆红素。这种胆红素是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也就是未酯化的胆红素。这种胆红素是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也就是未酯化的胆红素,称为非结合胆红素。它在血浆内很快与白蛋白或a-1球蛋白结合成复合体,这种结合增加了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有利于运输。同时这种结合又限制了胆红素自由透过各种生物膜,使其不致对组织细胞发生毒性作用。此种胆红素随血液循环至肝脏,很快就被肝细胞摄取。肝脏能迅速并选择性地从血浆摄取胆红素,是由于肝细胞内有两种配体蛋白,即Y和Z蛋白。这两种配体蛋白,以Y蛋白为主,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包括胆红素在内的有机离子,当血液进入肝脏后,被血浆白蛋白运来的胆红素即游离出来,进入肝细胞,并立即与配体蛋白结合,以胆红素-Y或胆红素-Z的形式被运送至光面内质网,经过酶促转化,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再在细胞浆内经过高尔基复合器、溶酶体等的作用,被运输并排入毛细血管,随同胆汁排出。结合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后,在回肠末端及结肠内,经细菌作用分解为游离胆红素,再经肠内厌氧菌的脱氢酶的还原作用,变成结构相似的三种无色化合物一尿胆元、粪胆元、尿胆素元,三者与Ehrlich试验的呈色反应相同,故总称尿胆元。尿胆元大部分由肠道排出,称为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了有极少部分由肝窦经中央静脉、肝静脉入体循环由痔静脉直接入体循体,然后通过肾脏排出,并不参与肠肝循环。也有极少部分由肝窦经中央静脉,肝静脉入体循环由痔静脉直接入体循环,然后通过肾脏排出,并不参与肠肝循环。
总之,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重要器官。当肝脏受损影响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即可升高,从而出现黄疸。如肝细胞内配体蛋白主要是Y蛋白缺乏时,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发生障碍,血清内非结合胆红素可增高而发生黄疸;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不足或缺乏,或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受到抑制,均可引起胆红素结合葡萄糖醛酸受阻而发生黄疸;肝内毛细胆管微绒毛功能障碍或病变,可致胆红素及胆酸郁滞并返流入血而发生黄疸;因炎症、结石、肿瘤等引起肝内外胆道阻塞,胆红素可返流入血液而出现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