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俗称“出疹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发生率高。在使用麻疹疫苗之前,6个月~5岁的小儿易发病。过去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每2~4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广泛接种麻疹疫苗后,麻疹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周期性流行规律已被打破,发病年龄也趋向后移。
麻疹病儿和带毒者是主要传染源。麻疹病毒在病儿上呼吸道进行大量繁殖,随咳嗽和打喷嚏喷出的飞沫带出大量病毒。在出麻疹前5天和后5天传染性最大。如果小儿没有出过麻疹或新近没有注射过麻疹疫苗,吸进了空气中的麻疹病毒,就能传染上麻疹。
小儿感染麻疹病毒后,经过10天左右的潜伏期开始发热,体温达38℃~ 39℃ 左右,同时出现流鼻涕、流眼泪、咳嗽、打喷嚏、眼睛怕光、结膜充血、精神不振等症状。发热2~3天后,在病儿口腔相当于第一磨牙的颊黏膜上呈现充血变红,上面可见许多白色针尖大小的斑点,周围有红晕,以后逐渐增多,互相融合,这就是麻疹黏膜斑(医学上称赞柯什斑)。如果发现病儿颊黏膜上有这些小点,一般可以肯定是要出麻疹。发热3~4天以后,疹子出现,先从耳后、颈部开始,渐及面部,然后自上而下地迅速在全身出现,待四肢及手、脚心都出了疹才算出齐。以后皮疹渐退,发热也渐低,病儿精神、胃口开始好转,如病情没有其他变化,10天左右即可痊愈。
1.护理方法:
▲隔离与消毒:发现小儿患麻疹后要立即进行隔离,有条件时,病儿和看护人员要单独居住,家庭条件差的也要将病儿与未出疹的小儿分开居住。麻疹的隔离时间为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的病儿要延长隔离时间,如并发肺炎,可延长至疹出后10天。由于麻疹病毒的抵抗力弱,一旦离开人体,很快就会失去致病力。因此,对病儿的居室只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就可达到消毒的目的。虽然麻疹病毒可经病儿的大小便和眼分泌物排出,但麻疹实现间接传播的机会少,所以没必要进行其他消毒处理。只要把病儿的衣服、被褥、玩具等拿到室外晒1~2小时就可以了。
2.一般护理:
▲休息:病儿应卧床休息,室内要保持安静,空气新鲜湿润。床边可挂布帘,以免冷风直吹病儿。室内光线要暗一些,不要让强光刺激病儿的眼睛。此外要多给病儿喝开水,也可用芦根 20克 煎水喝,既可清热解毒,又可透疹。
▲饮食:多吃容易消化又富有营养的食物,不需忌口。高热出疹期间,可给母乳、米汤、豆浆、藕粉、米粥、面片汤等,不要吃油腻大的食品。恢复期可增加食量,给软饭、蛋羹、蛋糕、瘦肉、猪肝、鱼、水果及胡萝卜、西红柿等青菜。
▲眼、鼻口腔的护理:要常用温开水擦洗病儿的眼睛和鼻子;要保持口腔清洁,年龄较大的病儿可以漱口,对年龄较小的病儿可用纱布、棉花蘸温开水清洗口腔。
▲发热的护理:发热是出麻疹的必然的病理现象,有利于疹毒外达而透疹,所以家长不要一见到病儿发热就盲目给病儿吃退热药。这样对麻疹的透发不利,容易导致疹出不畅或出而即没,使病毒内陷,继发肺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如果病儿发烧在 39℃ 以上,可在医生指导下给小量退热药或用温水擦身,使体温降到 38.5℃ 左右即可,不宜把体温降得太快、太低,出汗不宜太多,使病儿出疹顺利、安全康复。
▲注意发现并发症:单纯出麻疹时,通过良好的护理大部分都能很快恢复健康,但年龄过小的婴儿及有佝偻病、营养不良或慢性咳嗽的小儿患麻疹后,由于身体抵抗力进一步降低,就很容易发生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咽喉炎、结膜炎及中耳炎等。因此,护理麻疹病儿时,应注意早期发现并发症:如果在发热时,疹子迟迟不出或出不齐,疹色发暗,或疹退后体温仍不退,病儿出现气短、气喘、咳嗽加重,可能是并发了肺炎;如果病儿发憋,哭不出声来,可能是并发了咽喉炎;眼睛发红,多为并发了结膜炎;耳朵流脓:年龄大的病儿说耳朵痛,小病儿哭闹、摇头,可能是并发了中耳炎。如果发现以上这些现象,就应尽快请医生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