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学】
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属副粘液病毒(paramyxoviridae) 与其他副粘液病毒不同点为不含神经氨酸酶。电镜下呈球形或多形性,较大直径100~250nm 病毒中心为核糖核酸(RNA)和对称螺旋形衣壳体组成,外包双层含脂蛋白囊膜,表面有小突起含血凝素 麻疹病毒主要具有6种结构蛋白;3种与核糖核酸结全,F蛋白作用与多聚酶有关,N蛋白起稳定基因作用 P蛋白起多聚酶作用;另3种结构蛋白与外部囊膜结合,M蛋白为膜蛋白,功能与病毒装配 芽生、繁殖有关,H蛋白为病毒表面血凝素 于病毒吸附于敏感宿主细胞时与受体结合,F蛋白具溶合特性,使病毒细胞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在人胚和猴肾细胞中培养,5~10天后可引起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等病变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型,在患者出疹时,血内可测出特异抗体 热、紫外线和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可将病毒杀灭;过酸或过碱(pH<5及>10)均可使之灭活 蛋白质可保护病毒不受热和光的损伤。病毒在室温中大多只能存海参36小时,加热56℃15~30分钟即可灭活 能耐受干燥和寒冷,在-70℃可保存活力5年以上,冰冻干燥可保存20年 因其在体外生存力弱,故当患者离室,房间开窗通风半小时后 即无传染性。
【病理改变】
麻疹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广泛的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即一种称Warthin-Finkeldey巨细胞,其大小不一(15~100μm),内含数十至百余个核 核内外均有嗜酸性包涵体,尤以胞浆内为多,电镜下包涵体内有排列整齐的病毒核壳体 此种巨细胞广泛存在于全身网状内皮组织内,如淋巴结、扁桃体 胸腺等处;另一种称上皮巨细胞,主要存在于呼吸道上皮,也具有核内外嗜酸性包涵体 这种巨细胞常可从上皮表面脱落,故可在分泌物中找到。
除全身淋巴组织增生外 呼吸道病变也甚为突出,自鼻咽至气管、支气管 细支气管粘膜肿胀、充血、淋巴细胞浸润 可找到上皮多核巨细胞,管腔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肺呈间质性肺炎 肺泡壁细胞增生、浸润、水肿 出现多核巨细胞等,严重者可形成麻疹巨细胞肺炎。继发细菌感染则呈大片支气管肺炎 皮疹切片可见真皮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水肿、单核细胞浸润 血浆和红细胞渗出等,引起色素斑,继而表皮细胞变性 有多核巨细胞、细胞间水肿,形成空泡 坏死,而后角化脱屑。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的病变与皮疹相似 有粘膜及粘膜下水肿,但多核巨细胞数目更多,含核也较多 水肿重于炎症。并发脑炎者脑组织可有充血、水肿 血管周围炎性浸润,甚至有脱髓鞘改变。严重病例肝 心、肾也可伴混浊肿胀及脂肪变性。